遵义,除了遵义会议,你还知道什么

这是个以会议而闻名的城市,家喻户晓,说起遵义,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也是那个具有历史转择意义的会议。但遵义绝不仅只有一个会议……

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,南临贵阳市,北倚重庆市,西接四川省。大娄山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,成为天然屏障。乌江从遵义的南面蜿蜒而上,赤水河在遵义的西北方绕了一个弯奔腾汇入长江。到过遵义几次,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娄山关与遵义会议第一次去遵义在十年前,那时候,遵义留给我的最深印象是,那真是个整洁的小城市,不仅干道上清清爽爽,几条小巷亦如此。

后来我们重走长征路,去了著名的战役遗址——娄山关。

娄山关,又名娄关、太平关,位于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,是黔北的咽喉。赤水河与乌江的分水岭。娄山关景区位于娄山山脉背脊中部,东西两侧为小尖山耸峙,气势磅礴,古人称此关为“万峰插天,中通一线”。

盘山而上,雾气渐浓风愈大,到了山顶气温也骤降了好几度。隘口海拔米,一路中分,川黔国道蜿蜒穿过关口,川黔铁路和崇遵高速公路则从娄山腹内穿隧道而过。

这里“北据巴蜀,南据黔桂”,自唐乾符三年(年)以来战火连绵,杨应龙、吴三桂、石达开等人都曾在此鏖战。但娄山关之闻名还是得益于毛泽东的《忆秦娥.娄山关》:西风烈,长安雁叫霜晨月,霜晨月,马蹄声碎,喇叭省咽。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,从头越,苍山如铁,残阳如血。

这首气势磅礴的胜利赞歌就刻在路边的石壁上,配上毛泽东那独有的苍劲有力、挥洒自如的书法,更显红军当年娄山关战役的英雄本色。从词崖往前数十米便是关口,立有书法家舒同所书的“娄山关”石碑。

从娄山关下来,我们去了遵义会议遗址。年那场“挽救了党,挽救了红军,挽救了中国革命”的遵义会议让遵义在中国家喻户晓。

会址位于民主路上。整条街都是既有贵州民族特色,又有些洋气的二层小楼,一致的红白色调,显得颇为美观别致,也与会址这一片的建筑极为协调。遵义会议会址的那栋二层小楼主要以红黑白三色为主,红色木质门、窗、围廊和楼梯,外墙、柱子是黑砖砌成,辅以白色线条,给人以厚重扎实的感觉。再加上青瓦斜顶,拱形门廊和扇形小窗,淳朴的民族韵味油然而生。

离会址不远有一家苏维埃银行,原是国民党一官员犹国才的私府。年名革命军带着当时红军所有的财产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,年到这里后建立了苏维埃银行,并在革命根据地设立了兑换点兑换苏维埃货币。林伯渠和毛泽民任正副委员,住在这里。苏维埃银行至今仍保持着原貌,只多了进门处两位委员的雕像。

遵义会议遗址旁有座红军山,登上山顶,可俯瞰整个遵义。

遵义的一条红色河流赤水河,长江上游支流,因河流含沙量高、水色赤黄而得名。其发源于云南,流经滇、黔、蜀三地,多悬岩峭壁、险滩急流,是中国唯一条干流没有修建任何人工闸坝的河流。

河水清澈见底,河谷的土质松软,孔隙大,兼之此地气候湿润,利于酿酒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生长、富集。这样的优渥环境,使得赤水河沿岸一带,自古出美酒、名酒。除了蜚声海内外的茅台,尚有董酒、习水大曲、珍酒、鸭溪窖酒等……美酒河之名至此远播。

赤水河不仅是一条美酒河,也是一条充满红色历史印记的河流。遵义会议之后,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,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,在赤水河流域迂回,并最终展开了一次决定性战役,扭转战局。四渡赤水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。

除此之外,赤水河畔还有几座古朴的小村落,更有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。

作为一条美酒河,赤水河最大的荣耀无疑莫过于茅台。茅台镇也以酒得名,凭借酱香茅台闻名中外。都说“离了茅台镇,再无茅台酒”,而茅台酒的名气,却一向比遵义仁怀的茅台镇要大得多。

乌江流域一壶茶遵义的西北边产好酒,南边则出好茶。茶与酒,在同一个地方风云际会,一时瑜亮。

南边,乌江从遵义的一角流过,而乌江镇就处在遵义市与贵阳市的交界处,成为遵义市的南大门。

这座发源于乌蒙山的河流,穿过高山峡谷,在大山深处造出了一处处美丽的风景。

位于遵义市余庆县的构皮滩电站建成后,其上游至乌江渡公里水域内,“高峡出平湖,奇峰显峥嵘”,湖谷相连、峡湖相间,风景秀美。

丰沛的水资源,也滋养了流域山田,在遵义形成北纬27度的产茶黄金带。

遵义的湄潭与凤冈就在乌江边,千万亩茶田如同碧海潮生,触目皆是青翠。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山峦阻隔的地理特征,使得这里的茶叶如同幽居深谷的“南方佳人”,一旦走出深山,便是惊艳绝世。

遵义茶的历史由来已久,陆羽《茶经》盛赞“其味极佳”,今日,遵义茶开始走出大山,享誉大江南北。作为贵州“三绿一红”中的“湄潭翠芽”和“遵义红”(另外两个是绿宝石和都匀毛尖)就产自这里。

几次路过湄潭,我都会被市区中那个巨大的茶大壶吸引。壶身高48.2米,壶身最大直径24米,壶基座高25.6米,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壶实物造型,有“大世界基尼斯之最”称号。

湄潭县已形成“一海”、“一城”、“一馆”、“一壶”、“一泉”、“一山”、“一河”、“一镇”、“一村”的“九个一”旅游格局(一海指中国茶海休闲度假旅游景区,一城指中国茶城,一馆指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,一壶指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,一泉指国际温泉度假城,一山指龙泉山森林公园,一河指湄江滨河景区,一镇指仙谷山旅游风情小镇,一村指核桃坝茶产业村)。

就连我们住的酒店也是温泉度假酒店,入住免费泡温泉。

我们去时,想来不是旺季,客人寥寥。这座新兴的小城市,干净整洁,像带着雨后的清新,让人感觉舒适。

遵义寻古探幽遵义古称播州,贞观十六年年,播州所属罗蒙县改名遵义县,“遵义”其名自此出现于史籍并延宕至今。

自唐末到明末遵义一直属于四川管辖。直至清雍正年间,云贵总督鄂尔泰在贵州大力推行“改土归流”,勘定调整贵州省界时发现赤水河流域,川贵两省界线不清,犬牙交错不利于管理,而遵义府位于黔北中心却属于四川管辖,上书北京后遵义才划属贵州。

位于汇川区高坪镇玉龙村的海龙屯,一座古军事屯堡,是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,也是追寻遵义历史的去处。

海龙囤居群山之巅,是杨氏土司建造的军事屯堡。除东南一条通往山顶的小道外,三面皆是绝壁,有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之势。

播州土司杨应龙的祖先利用地形,在宽约5公里的山顶上围筑土城,月城三重,设九关,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,随山势绵延十余里,别有一番气象。

宋元之际,海龙屯成为抵御蒙古铁骑的山间堡垒,与合州(今重庆合川区)的钓鱼城遥相呼应,意图依托山势“以步遏骑”。

这是段值得追忆的历史,在南宋积弱至此的时候,巴蜀大地上还能上演一段凭借一城抵御外族铁骑的历史,听起来就很振奋人心。最终蒙哥在钓鱼城意外身亡,元大军不得不迂回东进,引兵襄阳。

而海龙屯这座要塞未及抛洒热血,便承受了国破家亡,只得潸然北望,颇有将军白发、英雄迟暮的伤感。

万历年间,随着“平播之役”中娄山关被破,播州腹地由此洞开,末代土司杨应龙终于兵败身死,“土司制度”至此消亡。

如今的海龙屯只有残破的城桓关隘,不复当年气势,但也是寻古探幽的好去处。

可以说,一座山,一间房,一瓶酒,一壶茶,一段墙,两条河,构成了遵义的绝大部分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chishuizx.com/cssls/13443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